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经验与借鉴

[摘要]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以争取自身经济独立、摆脱他国控制为重点,即“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经济安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安全观发生转变,即“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经济安全”。印度经济安全战略的实施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一是印度于1998年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国家提供战略性的决策咨询和建议。二是印度特别注重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印度建立了进口贸易的商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四是印度大力推行经济外交,为其经济安全服务。

[关键词]印度 国家经济安全 监测预警 借鉴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4-0081-06

[作者简介]顾海兵(1959—),江苏响水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创新;沈继楼(1982—),江苏响水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预测与经济安全;刘玮(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是指国家的生存不受外来威胁。一般偏重军事安全,即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他国的军事威胁和武力侵犯。而在冷战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非传统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非传统(非军事)因素已经成为威胁一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国家安全应该包括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家。在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中,国家政治(军事)安全是核心,国家经济安全是基础,国家文化安全则是前提。

随着18世纪以来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各国之间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军事安全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科技)安全,结果,经济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正是“落后便要挨打”的道理。尤其是随着经济开放及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扩大,反映国家经济安全的经济自主能力、经济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为此,借鉴他国经济安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与我国相似程度较高的印度的经济安全的经验教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和中国很类似的国情。其国土面积约330万平方公里。人口为10.2亿(2001普查人口),具有17种主要语言,844种方言。宗教林立: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等①。自从1947年独立以来,经济改革使得印度的GDP实现了年均6%的增长,经济规模比独立时增长了9倍多,各种经济指标接连刷新历史记录。近些年来,印度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其综合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

尤其是1998年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稳定周边,威慑巴基斯坦,遏制中国,拦阻区外大国,控制印度洋,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该战略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内容广泛等特点,其重点是经济安全、核安全和印度洋安全②。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与国家安全的特点相似。本文将对印度经济安全概况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和探讨,希望能对中国经济安全的进一步探讨有所帮助。

一、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

动态发展及其所涉领域

(一)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内涵的动态发展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经历了从“经济独立”到“经济发展”的转变。在1947年印度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安全主要是以争取自身经济独立,摆脱他国控制为重点,即“只有经济独立,才能经济安全”,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1年经济危机发生时,印度沦为一个低经济增长率、封闭的贸易和处处实行许可证限制的国家,这就使得印度经济安全观必须发生转变,“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经济安全”。

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刚刚独立时,印度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性质,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要地位,主要经济命脉如铁路、银行、邮电、对外贸易等部门都掌握在它国资本手中。在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占55.8%,工业占15.2%,服务业占29%.粮食生产仅有5080万吨。国民识字率为18.3%③。再加上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回教派大冲突,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结果农业凋零、工业停滞、失业率激增、物价不断上涨、饥荒频仍、危机严重,人民生活一片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国大党政府在刚刚取得政治独立后,又不得不再次迈上为经济独立而奋斗的征途。1951-1956年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出台,印度政府明确提出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平”,并且强调,所有这些方面必须全面、协调地实现,不能偏废。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经济安全观一直贯穿于后来的经济独立和发展的进程,它把经济安全首先看作是一个国内经济问题。在后来的经济独立实践中,国大党政府在经济上逐步提出了一整套发展经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方针、政策,实行“混合经济政策”,建立混合经济体系,即在建立和发展公有经济的同时,又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在农村以土地改革、乡村建设计划和绿色革命等为中心,扫除某些最落后的封建势力,把全国农村变成一个统一的发达的工业品市场;在工业上强调自力更生,建立进口替代工业。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公营经济,并且以此为主导,实行公私营经济并列发展,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仅印度中央政府所属公营企业就从1951年的5家增加到1987年的约230家;其资产已从1951年的2.9亿卢比增加到1986~1987年年度的5193.1亿卢比④。到20世纪80年代末,公营部门已经在军工、邮电、铁路、航空、能源、钢铁、石油、造纸、采矿、银行保险、水供应和储藏等重要国民经济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并且在其他一些重要的经济领域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相当的“指挥高度”。私营部门主要集中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消费品生产、建筑、贸易、和旅馆饭店等领域,涉及的范围广。总体说来,印度的混合经济是由规模较小但影响较大的公营经济和规模较大但受到严格控制的私营经济组成的。

混合经济的发展为印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印度经济的大起大落,控制了物价的飚升,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独立这个经济安全目标。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如导致了经济的“黑钱”不断增多,如 1981-1982年度印度“黑钱”为3850亿卢比,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37%①;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塔塔和比尔拉两大财团的资产,比数以亿计的穷人的财产加在一起还要多;政府的资金缺口也不断增大,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经济安全观的内涵有了变化,将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和融入世界经济作为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即“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经济安全”。1984年总理拉·甘地上台后就提出“新经济政策”,并尝试在放松对私营部门的管制和改革公营企业的管理两方面入手进行经济改革。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逐渐汹涌,全球国家安全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世界新形势,印度政府审时度势,把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国民经济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大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20世纪90年代独立以来的最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也迫使1991年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对印度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明确提出印度经济要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加快了印度经济全球化进程②。主要措施是实行自由进出口政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使卢比成为可兑换货币。1996年大选上台的德维·高达政府和其后的古杰拉尔政府, 坚持了拉奥政府重新启动的印度经济全球化进程, 明确表示“任何以就业为导向的、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创造就业机会的和引入新技术的以及扩大出口的外资, 我们都欢迎”③。1998 年大选中上台的瓦杰帕伊联合政府, 虽然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宗教色彩, 然而仍坚持推进印度经济全球化。虽然印度政府几经更替,但是都坚持改革开放,具体措施为:签署国际信息技术协议,承诺信息技术产品自由输出输入,到2000年9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零,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扩大服务部门对外开放;放松印度公司海外融资的限制;积极引进外资。在这样坚决的政府政策推动下,印度经济飞速发展。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并且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增长最快。早在1999~2000年度,印度电子产业达到5195亿卢比,其中软件为2430亿卢比,同期软件出口额为1700亿卢比。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把印度经济称为全球新经济中最闪光的一个亮点。这说明,印度经济安全观的成功转变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包含的领域

综观印度的经济安全,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1.能源领域。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后,印度政府制定的能源政策,确定能源以煤炭为主。但是随着印度经济增长的日趋加快,能源需求总量的不断上升和结构的多元化,这一政策已经成为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大隐患。1979年以来,能源危机曾使得印度经济发生严重的衰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77~1978年(4月1日到次年3月末)的7.2%下降到1978~1979年的3.5%。日均消费量达200多万桶的石油,70%要依靠进口。能源危机直接地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为此,印度政府出台了一些节能政策,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效率,推动余热利用和热电联产。在国际上大力推行能源外交,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展开能源争夺战,建立能源战略联盟实现原油进口渠道多样化。目前,印度已在俄罗斯、苏丹、越南、缅甸、利比亚等国获得油气开采或勘探项目的股份,总投资额达30亿美元。印度还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此外,印度还与美、日、德等石油进口大国建立就能源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的机制④。印度特别重视发展与富油国家的关系,认为“这直接关系到印度的安全”。而且,《印度防务评论》中把“保卫对外贸易,特别是战略商品——石油的通道”作为印度海军的一个“优先战略任务”。同时,由于具有丰富的核能资源(钍的储量估计为36吨,铀的储量为7万吨),印度在发展原子能方面也有很大投入,除了用于能缓解能源匮乏外,还能对世界其他国家构成核威慑,以确保国家安全。除此以外,印度专门设立了非传统能源部,以开发和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科技领域。从独立之初尼赫鲁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维护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基础起,科技立国就成为印度一直以来发展的追求。拉·甘地曾把电子工业叫做“国家的神经”,1/9的经费投入到了电子行业①。如今,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印度的“硅谷”,尤其是软件在世界上更是占据重要的地位。根据印度电子和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即使在全球信息产业不景气的2001至2002年,印度计算机软件出口比上年度增长37.3%,达到76.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②。在科研方面,印度建立起了较为庞大的科研基础设施。目前,印度有各类科研机构2900个,其中约260个重要科研机构属于印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空间部、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原子能部、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环境部、科技部等中央级科技管理机构。目前有各类科技人员约800万,在合格工程师和信息技术人才的获得方面近几年印度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第一。在高新科技方面,印度在某些前沿领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1)核能和核技术;(2)空间技术;(3)电子技术和计算机软件;(4)海洋科学。从政府科技部门来看,印度政府科学技术部(Ministry Science & Technolgy)包括三个局:科技局—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ST);工业技术研究局—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DSIR),以及生物技术局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 (DBT),这三个局的任务就是将在印度科技目前的重点发展领域里不断突破,提高科技实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财金和外汇外贸领域。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立场出发,印度政府把消灭财政赤字,稳定金融形势,扩大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债券和股票市场危机发生后,印度开始进行金融市场改革。如在股票市场,印度政府于1992年成立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主持股票市场改革。对金融市场的改革主要在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放开利率,改革银行机构,并对外资开放,使资金流通渠道得到改善,最终实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同时,因为经济改革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幅度较大,到2005年7月29日印度外汇储备已经增至1406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5大外汇储备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印度储备银行(RBI)进行了货币和信贷改革,从货币供应量管理目标转向利率管理,并对卢比的自由兑换设定一个分阶段的时间表,以致力于推出一个易于管理和可控制的卢比兑换体系,避免金融危机。为控制通货膨胀,印度实行紧缩货币政策,建立平价供应体系,使得经济进入低通货膨胀率阶段。在对外贸易方面,1992年4月1日,印度政府采取措施放宽进出口限制,简化外贸程序,一改以往逐年公布贸易政策的做法,转为宣布一套适用五年的政策,提出了贸易自由化,受到了贸易界及各行业的欢迎③。印度政府还积极推动农产品、服务业和软件产业出口贸易,并允许大部分商品进出口贸易自由进行,只对某些商品则实行垄断经营、限制和禁止。同时,印度的对外贸易结构趋向于内容上和伙伴上的多元化。印度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近些年来,印度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在稳步上升。总之,财金、外汇、外贸等方面的利好使得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

4.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从独立后起,印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行大规模的工业化战略,使得印度的自然资源锐减,土壤退化,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引起人与自然、社会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和谐和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所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国民经济的“有远见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印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的新领域。印度在充分认识到国家经济安全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素时,就发表了国家级的全国环境方针及减少污染政策。印度政府还成立了权力极大的全国环境保护署替代原有的中央防治污染委员会。同时,还成立了全国法庭,专门用于审理因工厂使用危险物质而造成污染必须对受害人进行赔偿损失的案件。应该说,印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开始注意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保持国家经济安全,印度力争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片面发展经济。而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成为了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最新内容。

5.经济制度领域。在追求经济独立的过程中,印度一直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运行的过程中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在经历了1991年的印度经济危机之后,针对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印度政府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把混合经济体制变革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了一系列将市场自由化的措施,但同时也使印度社会问题凸显,并影响了国家安全。因此,印度将解决转轨时期的贫困失业、农业不振、黑钱问题、贫富差距等问题提到了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

二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的面临的

问题及其保障措施

(一)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

1.印度国内政局一直不稳,党派宗教冲突频繁。印度现有三党(印度人民党、联合阵线、国大党),政治结构不够稳定。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几次大选中没有一个党获得绝对优势,这就直接导致政局的动荡和政权的屡屡交替。在1996年5月至1999年10月的3年多时间里,印度出现了5次政府更替。并且在各党内部还存在派别之争。动荡复杂的政治局面使得国家经济屡现危机。如1996年组建的联合阵线政府内党派间的种种分歧,使得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如国营企业私有化政策因遭到了左派的激烈反对,几乎陷入停顿状态,而向外资开放保险业又遭到了印度共产党的坚决抵制,股票价格指数也跌落到了年末的最低点等等。此外,除了政局不稳之外,印度民族宗教冲突问题也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印度教和穆斯林教之间。自印度独立以来,占人口82.64%的印度教徒和占人口11.35%的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未间断过。这些行为可能会使得国家经济长远发展受损,国家经济安全出现危机。

2. 传统文化尤其是某些宗教文化的消极影响。印度的文化具有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区域性,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很大。如印度是最早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但在实施上却一直就很糟糕①。其原因就在于落后的宗教风俗习惯,使部分人对计划生育措施持否定和抵触态度,导致印度的人口一直处于生育过度的状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宗教消极思想(尤其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很多人过分强调自身修行,国内也大举佛事和大兴寺庙。这就使得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尤其是贫困和失业问题凸显。

3.经济体制不合理,国企改革举步维艰。印度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政府在某些领域还留有一些计划管理的痕迹。政府对一些不必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严格管理和大量补贴,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上的债务危机。过往10年内的平均赤字水平约在40.1%。经济体制改革进展不大,公营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有些效益甚差。在左翼政党连续施压的情况下,国企的改革举步维艰。

4.基础设施短缺,电、运等供给严重不足。这与中国相比就可见一斑。世行一份研究报告称,“当(外资)企业建立起来后,印度平均每月停电17天,而中国平均只停电5天。”“除电信业以外,印度大多数基础设施服务成本都比中国高出50%以上。印度制造商支付的电费是中国的两倍,铁路运输费用则是中国的3倍”。问题还在于差距毫无缩小的迹象。印度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支出仅占GDP的3.5%,据摩根士丹利资料指出:“2003年,中国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是印度的7倍,即使将经济规模考虑进去,中国的投入比例仍然达印度的3倍”。另外,据统计,目前印度有16%的城市人口没有自来水,有54%的城市居民没有就近的排污系统②。

5. 政治上树中、巴为其敌人,与他国进出口贸易等争夺战愈演愈烈。印度一直视中国为“潜在威胁”,视巴基斯坦为“现实威胁”。目前,虽然印度已经承认中国对它没有“迫在眉睫的军事威胁”,但仍然坚持中国是印度“21世纪最大的安全挑战”。而且印度一直认为印巴分治是“历史性错误”③。这使其依然还对军事安全尤其是核安全甚为看重,大量的资源耗费在军事领域。在贸易上,印度与周边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很相似,还与很多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在世界贸易舞台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二) 印度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措施

1. 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虽然印度政局长期不稳,为确保经济安全,其各届政府都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如在科技领域,从尼赫鲁时代起,尤其是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一直都重视科技的发展,将其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改革期间,虽然经历了几任政府,但拉奥、高达、古杰拉尔等各届政府都能以改革为目标,在前任基础上进行顺乎时代的调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贯彻的连续性。

2.注重民生。印度贫困人口众多,失业问题严重。所以,从2002年起印度将“消除贫困”作为经济安全战略的根本任务。2002年8月印度提出了一项15点经济发展方案,覆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电力改革、教育、通信、增加国家抗灾能力等方面,以达到经济快速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标。除此以外,印度还把大力开发东北部作为解决贫困和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的突破口。

3.协调“三种经济”。印度前财政部长贾斯万特·辛哈曾指出,印度存在三种经济:“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信息经济;以砖瓦和泥浆为代表的旧经济;以老牛车为代表的更陈旧的经济”。目前信息技术和软件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已成为印度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了电子商务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印度政府也于1998年5月制定了《信息技术行动计划》,目标使印度在10年内成为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印度政府除了在大力确保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对许多国营企业进行开放和整改,并且努力使工业、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方面的成就扩散到这些领域。

4.推进经济自由化。印度认为经济全球化浪潮是不可阻挡的,要取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增加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经济越开放,经济安全就越有保障。要加大私有化步伐,获得解决其他问题上的主动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除了放开电信市场、航空公司。2002年印度还出售了其在盈利企业(如汽车制造商MARUTI、两家国有石油企业等)的大多数股份,允许国外投资直接进入。同时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信息行业的企业,从全球经济中获取机遇。大力吸引外资,促进出口型经济发展。此外,政府在促进乡镇企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计算机硬件等的出口方面也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

5. 进口贸易建立预警机制。在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印度政府强调,取消进口数量限制并不是意味着印度市场对外门户洞开,政府将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防止外国货无限制地涌入印度市场,具体措施为:建立一个常设小组,由政府有关部委秘书组成,负责监督300种“敏感商品”的进口状况,并随时提出预警①。对于粮食、石油、尿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进口,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国营贸易机构进行。

6.整顿金融体系。这些年来,印度银行的利率偏高,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太好。尽管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不高,但是人们几乎不可能以12%以下的利率拿到贷款②。而且据印度官方统计,银行坏账比率高于25%,超过日本不良贷款15%的比例以及美欧1.5%的比例。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解决金融体系问题,增强抗风险能力就成为印度政府的重中之重。鉴于公营部门银行的特殊地位及问题,1999年2月组成的瓦马委员会(Verma Committee),专门致力于公营银行改革问题,具体操作包括: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cash reserve ratio)与法定流动率(Statutory Liquidity Ratio),利率趋向自由化,扩大银行开放度,并允许银行业进入保险业以推进金融自由化;同时提升银行实力,加大银行监管力度,改革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体系,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③。其后几年,政府又出台了多项政策和采取了多种措施,整顿金融体系。目前,印度的这些措施在降低不良资产率、利用外资、改善国际收支、助推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7.加强经济外交。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外交是印度总体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外交部专设经济司主抓经济外交事务,协调国内相关机构的关系,指导驻外机构的经济工作;2003年底,印度还组建了“印度经济外交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官和民间智囊人士参加,对印度的经济外交进行全面审议,以提高经济外交的全局性、整体性及协调性。加强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印度各派政治力量的共识。在整个经济外交中,能源外交又成为其第一要务,推进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是其最终目标。印度运用广泛、全方位的经济外交手段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服务,其主要方式包括:进行多边贸易和经济谈判;签订地区和双边贸易协定;获取海外资源;增加对外援助;寻求海外印度人的支持;拓展出口市场;促进对外投资;吸引外国投资等。同时,印度还注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和投入。印度每年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个培训名额,培训内容涵盖从信息技术到家禽饲养等广泛领域。2003年,印度开始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并根据这一计划向非洲提供了2亿美元的信贷④。

三、印度国家经济安全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 建议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任务是给国家提供战略性的决策咨询和建议。在国家安全(含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断演进的今天,我国有必要成立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可以包括经济安全、外交事务、政治安全等多个小组(或分会)。由国务院总理统一领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成立。其中经济安全可主要包括宏观战略分析、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商品安全、经济外交等等。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安全委员会致力于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家安全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在咨询国内外专家、高级官员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摆脱我国经济安全现实或潜在的危机。

(二) 努力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从创新能力、现有经济基础、人才梯队角度来说,我国远胜印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科研能力却远不如印度。这与我国国民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的力度不足等都有关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样的状况必将成为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所以,我们需借鉴印度的经验,在知识产权方面狠下工夫。必须让国民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培育知识产权意识;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完善政府立法和执法职能;引导企业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自身行为相结合,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的主体。改目前只重视专利数量的做法为质量、数量并举。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中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注重全面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从战略战术上对我国的各类知识产权发展进行部署。

(三) 建立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

虽然印度只是建立了进口贸易的商品安全预警体系,但它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这说明,第一,不管经济自由化程度如何,经济主权是关键,不能触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底线。第二,经济安全阀值的确定应该有可以依据的定量基础,监测预警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我国,对经济安全的预警研究虽早有人提出,但完善、科学、可操作的监测预警体系到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来,理论界对经济安全的界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亟待建立和运用。

(四) 大力推行经济外交

印度的经济外交在维护经济安全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经验可供我国借鉴。我国也很注重经济外交事务,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我国在国际舞台中活动的程度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一方面我国也可借鉴其经验,在我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独立出一个经济外交小组,由发改委和外交部协商设立,以外交部为主,专司宏观经济外交事务,指导目前的外交实践,在全球甚至将来在全宇宙展开资源、人才、空间等各方面的大争夺背景下,以切实维护和保障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永年.论印度国家安全决策机制与外交政策的关系[DB/OL]

http:///gjwtlt/2004/It05/wuyongnian.htm

[2]吴波.印度国家安全战略评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

[3]孙培均.印度经济五十年[J].南亚研究,2000,(1).

[4]文富德.经济全球化与印度经济发展[J].当代亚太,2001,(11).

[5]梅晴.印度的能源危机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1981,(4).

[6]王建刚.印度能源外交进入收获阶段[Z].新华社新德里,2005-01-16.

(收稿日期:2007-06-12责任编辑:张书启)

推荐访问:印度 借鉴 经验 国家 经济